〔四邑] 是台山. 開平. 恩平. 新會四縣市的總稱,在廣東省的西南面四縣地方毗鄰,均是瀕海的地方,地狹人稠,耕地不多,語言與習慣相同。基於上述的原因,所以這四縣的人民不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, 都是有組織的。民風醇厚儉樸刻苦耐勞,富有冒險的精神。我國自海運開禁後,歐風東漸,邑人因地理關係,得風氣之先,漸漸向外發展,初期因交通工具簡陋, 往南洋各地居多,後美國在華招募勞工消息傳出,紛紛前往,邑人視出國容易,繼續向外擴張,世界各地均有邑人的足跡。時至今日,四邑旅外鄉親超過二百多萬人, 占四邑總人口一半以上,分佈在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,有第一僑鄉之稱。
在十八世紀末葉,華人最初到達英國的是台山人余進前輩,他到了英國,初期在某船公司服務,經過了一段歲月,胼手胝足,幾經艱辛,日積月累,積了一點錢, 於是在利物浦埠改以洗衣為業, 以終他的一生,他操行高潔, 愛邑僑如手足, 有長者風。
一九二二年護照(相片 - 一, 二, 三) 和 一九三四年護照
一九零零年代以後,前往英國謀生的人一天天多起來,當時以經營洗衣館為主,飧館及雜貨鋪寥若晨星,各自為工為商,毫無組織,更談不上守望相助之義, 有識之仕認為長此下去,實非邑人之福,於是各方奔走,共同集議,要把邑人組織起來,成立一個有意義的社團,並定名為[英倫四邑總會館]以資聯絡,而收互助互勵之功,當時全体籌備委員,標榜著[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],及不涉政治和宗教為宗旨。更明白不團結就沒有力量,不互助就難生存,於是他們不計成敗, 以大無畏的精神,不達目的不休的決心, 勇往直前,各方開導, 四面勸捐,古人有言﹔[ 眾擎易舉,集腋成裘 ],不數月籌備就緒,遂於一九零六年將69 Pitt street Liverpool 1,地址購進, 粉刷一新, 佈置就緒,復於同年九月間宣佈成立,並公選黃球.余進為第一屆正副主席, 及全体委員。當時最迫切的是打開鄉梓的出路,及福利問題, 所以積極推動,成績極佳。第二屆主席馮昆新,第三屆主席梁庭耀,其後各屆主席均依照既定的方針,為本會辦事,如邑人有人事上的糾紛。生意上的交昜, 在他們的評論及簽字蓋章下,無不迎刃而解, 儼然如鄉間祠堂上的父老一樣。
凡邑人出國謀生,大都是一肩明月,兩袖清風,至說到投資的話,在這年代實如鳳毛麟角,我敢肯定是靠勞力換取金錢的,美國我邑人一向稱之為金山,憧憬著以為到達美國有金可掘,不數年可富足還鄉,據美國僑報記載,初期往美國的邑人,大都是在金礦公司開採金礦,或在農場種植瓜菜,後來轉為築路工人, 是全靠勞力換取蠅頭小利的,如云經商,談何容易!吾邑人仕來英者也差不了許多, 以英國當時華僑所操的行業, 除洗衣館外, 實無別項工作可做,原因很簡單, 一方面語言不通,另方面沒有足夠的財力, 洗衣業在那時還是萌芽時期,所以洗衣要憑雙手去做,以這樣古舊的方法去換取別人的金錢, 所得能有多少,實不難想像, 因是故在一小型洗衣館內, 往往住上四五人, 或七八人不等,薪金微薄, 學徒週薪三五司鈴,正式熟手工人也一鎊至鎊半而已,每天工作十七八小時,工作之苦, 又豈是局外人所能知之萬一,有些更是小到無可再小的小型洗衣館,自耕自食,形單影隻,時人戲呼之為廟祝公,我邑人刻苦耐勞的精神,在此可見一斑,如遇公眾假期或聖誕佳節,通宵工作,比比皆是。
一九一五年代, 邑人到達英國的日漸增加,可是洗衣館寥寥可數,大有僧多粥少之嘆,本會主席及各委員,鑒於長此下去,導致失業人數勢必日漸增加,為打開出路計,乃決計籌組四邑 [ 月會 ] , 使邑僑有另創生意的機會, 公決用自由方式,每人可認做多少股,每股每月英銀一鎊,逄每月的末一日開投一次,出利息高價者得,為防流弊起見,要覓保人擔保﹔及將洗衣館抵押,如此方方得益,皆大歡善,此實一舉而兩得者也。此制度施行後,洗衣館如雨後春芛, 遍佈於英國各埠,華僑常存在著一個觀念,樹有根.水有源.略有積蓄,買掉回鄉,過一回短暫的天倫之樂,此皆拜前輩諸公策劃之力也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,戰禍先在我國蔓延,此是舉世皆知的事, 全國同胞掀起了抗戰的熱潮,敵愾同仇,抗戰到底,破釜沈舟的決心,不滅敵人誓不還的意志,可歌可泣的事蹟, 罄竹難書,全世界各地的華僑,也掀起了救國的熱浪, 擁護國家, 晌應抗戰,每個人的心都是一樣, 認為先國而後家, 國破家何在, 所以獻金的,獻機的, 比比皆是,本會諸公在抗戰救國的大前題下,也不後人,他們統一意志,集中力量,除發動各界僑胞自由獻捐外, 更擴大宣傳,(一) 集中對戲劇稍有興趣的僑胞, 在唐人街公演鑼鼓劇。逢週末一次, 宣傳敵人的獸行, 及我國人民在抗戰期間的疾苦, 因宣傳的關係及基於僑胞愛國的心理, 當時老少咸集 , 盡量捐輸, ( 二 )英國是我國的盟 友,英國的人民對我國在亞洲戰場上單獨作戰苦撐的局面, 也極表同情,本會諸公明白了這一點,曾發起華人各青年組織足球隊, 與利物浦隊作友誼賽,並徵得利物浦隊的同意,將所有門券的總收入資助我國,以利抗戰,以盡應盡的責任,( 三 )當時我國政府曾發行救國公債,我邑人仕在本會領導下,購買極為踴躍,據不完全統計,約四十餘萬鎊。
相片由左至右 - Pitt Street 一九三〇年, 日軍士兵侵略中國, 債券, 四邑總會館
利物浦埠是英國一大商港,二次大戰期間,德國當局為切斷英國的給養起見,對利物浦埠的頁轟炸,尤甚於其他各地方,德機不分晝夜,濫炸狂掃,態使人心惶惶不可終日,影響所及,除繼續公演鑼鼓劇外,會務極難開展,巳成了癱瘓的狀。一九四五年勝利後, 邑人陳光燦. 黃全德,伍乾于. 陳鳥. 蘇其鍚. 梁登. 蘇光棟. 陳熀材. 梁和.吳樂. 江拱.余和基等, 鑒於前人篳路藍縷,斬荊披棘, 才有其(英倫四邑總會館) 的組成,若任期湮沒,實無以對前人,因此遂於一九五四年倡議重組四邑總會館,中間幾經籌劃,復得 22 Nelson street Liverpool L1 5DN,一部份業主陳光燦. 梁登. 伍乾于三位將樓捐出為會址, 及邑人鼎力支持, 卒于一九五五年重組成立, 恢復舊觀,並公選陳光燦為重組後第一屆主席。陳主席接任後,首要任務要把會址大加修理,粉刷一新, 使年老及失業的邑僑得以安居,免費供應煤氣及電火,陳主席德高望重,極得邑人的擁戴,故第二三屆主席仍選他蟬聯,在第三屆第一年,陳主席因病去世,由副主席黃文忠接任,自此之後多年, 由于錯綜複雜的原因,直至七十年代才進行改選, 對於這問題,由於意識的異同, 相信長期都會引起鄉親的關注。第四屆主席吳卓犖,第五屆主席彭康, 各屆都是依前人立下既定的宗旨,繼續推動各項會務,在華僑社會方面, 舉凡有利於全体華人的利益的,輿各社團協商,盡力爭取,對鄉梓方面, 儘量做到扶老攜幼的目的,助青年為工為商,如過慶喪。年老無依的, 本會均妥為協助, 善為安排, 至老年人因缺乏金錢, 又欲回鄉定居的, 由本會發動勸捐, 務使他能成行。
第六屆及第七屆主席余華端。第八屆自鄭均堯接任後, 銳意整頓, 將會館改建,舊貌換新顏, 深得鄉親贊許, 故此第八屆。第九屆及第十屆推選鄭主席連任。第十一屆九十年代推選年青有為的譚廣先生任主席,由於譚先生年青有為,領導有方, 使本會在組織及行政方面走向民主化, 更促進主流社會之了解及進展, 深得鄉梓贊許認同,因此在第十二屆.十三,十四,十五,十六,十七,十八及現在的第十九屆,推選譚廣先生繼續連任。
本會每年除舉辨慶祝農歷新年聯歡會, 春秋二祭及慶祝婦女節外, 並且組多次旅遊及舉辨回國觀光團, 及世界各地遊船觀光團, 暢遊各地風光。更在每年夏天多次帶長者往英國各地一日遊。在此特別一提的是, 一百年前成立會館, 五十年前購置鋪業, 十年前發動鄉親購置自由不動產,正是前有古人,艱苦創業,後有來者,繼往開來,互相輝映。
2016年,在譚廣先生擔任主席超過20年的英明領導下, 本會館於110週年之際承蒙女皇榮封志願組職團體獎。 這是授予英國各地志願組織團體的最高獎項,相當於 MBE 的榮銜。 本會館是英國第一個獲得女皇志願組織獎的華人團體。今天,本會館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中心,為華人社區提供安全和溫暖的環境,尤其是備受尊敬的“長輩們”可以社交並將傳統和優良價值觀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。
本會館會繼續在社會、福利、商業和文化事務等方面提供信息,與當地政府保持聯繫,以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和融合的社會。
本會成立於一九零六年九日, 彈指一揮間,由一枝幼苗成長起來, 己經歷了將近一百一十個春秋,一百年的風霜雨雪,一個世紀的勵精圖治, 四邑會館在全体鄉親艱苦的努力下,發展為一個擁有會員六百多人,基本上靠自力更生,維持生存,聲譽日隆,對華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,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團,它的成長,離不開陽光和兩露的滋潤,離不開鄉親們的辛勤培育,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,免不了困難的時刻,自然亦充滿歡樂的時光,百年的風霜雨雪, 伴隨著不同年代的煙雲, 期望在全体同人的真誠合作下,使會館走向第二個一百年新的里程碑,為會館譜寫新的篇章,使會館這棵老樹, 更加枝繁葉茂, 鮮花盛放, 四邑總會館將以蒼勁的風貌, 立於僑社之林。